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文章字数:1150
    ■匡冬萍
    去年是我们合肥知青下放安徽萧县45周年。由热心同学发起,组成合肥八中2015知青返乡团,回到当年插队的皖北农村,我们人生中的第二故乡———萧县郭庄大队。回望那短短5个春秋的日日夜夜,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1970年8月31日清晨,载着合肥市十多所学校1700多名知青的专列停在萧县火车站,受到热烈欢迎。由各公社派来的汽车、马车、平板车把同学们拉到各插队地点。一辆卡车载着我们17位合肥知青到了郭庄。郭庄是当时安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房子虽然破旧,但是道路还干净,干群的精神面貌非常好。
    那时郭庄政治气氛极浓,尤其是1970、1971两年。出工时,队伍前面有人手捧毛主席画像,紧跟着妇女主任扛着红旗。因为郭庄那时经过多年的学大寨,林、田、路、庄稼都很整齐,集体干活一字排开,你追我赶,也不误说说笑笑,倒也热闹而壮观。
    当时的郭庄“北大荒”还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远看白茫茫,近看像白墙。”郭庄的口号是:“愚公能移山,大寨能治山,咱郭庄能改碱!”郭庄采取深翻土地,把地下一米的淤土挖上来,把地表的盐碱土翻下去。数九寒天,我们冰镐撬起的冻土块比脸盆还大,经过这样的深翻土地,第二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手冻烂了,脸冻肿了,知青没有叫苦的,和贫下中农一起用4年的时间,把全大队1500亩土地全都深翻一遍。改碱治地前郭庄平均亩产粮食100多斤,棉花30多斤。改碱后,粮棉亩产分别增长13倍和6倍。
    下乡5年中,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有:挖河,拉石头修建地下灌渠,打药,以及“万里千车一亩田”等。对盐碱地进行根治,一亩盐碱地要拉一千车酸性红土,往返要走一万多里路,所以称“万里千车一亩田”。
    郭庄的“三秋”、“四夏”是最忙的。要多收粮油棉,就得多流汗。郭庄活特别多,割麦子、割稻子、深翻苜蓿(绿肥),连晚上都干。如割麦、割稻两人一畦,每畦13行。队里的瑞华人矮力薄,她父亲在稻田放水时被雷击去世了,母亲残疾,下有两个弟弟,几乎每次干活我都带着她,帮助她。200多米的畦田,割到地头,好几次,我们镰刀一扔,在地头麦捆上就睡着了,直到凌晨,露水打湿了衣服方惊醒起来回宿舍。
    知青们在农村学来的、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获得郭庄干群的赞扬。老书记和乡亲们对知青非常关心,常来嘘寒问暖,让我们感念在心。
    郭庄培养了我们勤劳踏实、不怕吃苦的作风,锤炼了我们正派做人、积极进取的品格;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图虚荣、不计名利,严于律己、奋力拼搏,做出这样那样的成绩。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许多知青和郭庄社员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次知青返乡,我们最感动和难忘的是,郭庄村保留了当年知青住的4排集体宿舍,并在第3排向北的小路边竖起了一块“知青路”的牌子。我们都争相在“知青路”留影。这条小路,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青春年华最好的一段时光,已永远地留在了这里。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