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研究人员选育推广新品种“七月鲜”让新疆枣业更红火
从一公斤8元到16元,新品种让农民收入翻倍
文章字数:1259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戈壁滩边缘,分布着成片郁郁葱葱的枣林。枣树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然而,近些年新疆大枣也面临着品种结构单一,种植效益下滑的困境。
    阿克苏市是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所在地,一直有种植红枣的传统。兵团职工李世海种了十几年枣,可最近几年,他遇上了丰收不增收的难题,“过去一直栽培‘骏枣’和‘灰枣’两个品种,市场行情看低,去年1公斤才卖到8元。”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让枣农们尽快种上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的协助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昌吉农业(红枣)综合试验站正式建立,并组建红枣推广团队,积极开展“七月鲜”等大枣新品种试种,陆续在阿克苏、和田、喀什、巴州等区域建立了品种示范园。
    “新品种果实大而光滑,果肉味甜,干枣售价达到了16元/公斤。而且果树矮小,果农站在齐腰的果树前,伸手就能采摘,可省了不少力气。”李世海说。
    几年来,新疆红枣推广团队成员在各大红枣产区奔波,开展技术指导,目前“七月鲜”在新疆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
    修剪、施肥全程指导,
    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
    说起“七月鲜”的选育过程,红枣推广团队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王长柱回忆:“上世纪90年代,在陕西合阳孟庄乡偶然发现一户人家的枣口感好、核小肉多。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第二年开春,王长柱又找到那棵枣树,取种在富平、高陵等地开展实验。
    随后,科研团队在江苏射阳、云南宾居、内蒙古通辽、新疆呼图壁等地开展长达10年的试种,好的品种加上好的技术,最终在2013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因为是在农历七月成熟的早熟品种,王长柱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七月鲜”。在广泛的区试中,王长柱发现“七月鲜”在南疆表现最好,可以鲜干兼用。于是,他把推广重点转移到南疆地区。
    培育新品种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把技术教给农民。托合提·伊斯马伊力是喀什英吾斯坦乡17村有名的“红枣大王”,他一直很关注红枣栽培技术,有一次托合提骑摩托车跑了10公里,邀请专家去他家的枣园看一看。打那以后,专家从生产管理、肥料使用等方面提供了多次培训,教会了他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他家红枣品质也越来越好。
    名牌少,产品附加值有限,
    产业做强还需补上短板

    龙头企业也开始行动。“好技术能帮助农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昌吉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企业合作方总经理宋秀宁说,试验站已建成“七月鲜”原种采穗圃200亩,每年可提供优质“七月鲜”接穗300万支。
    有了好果子,被消费者认可才是硬道理。“七月鲜”特级、一级、二级的果子能达到80%以上,而且这个枣制干后,皮薄,肉细,口感香甜。但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格成了摆在推广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初加工,建立清洗、分拣和包装生产线,同时要帮助农民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鼓励企业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发展农村电商。”王长柱说。
    新疆作为边疆地区,物流、人才、资金等存在短板,影响市场开拓。王长柱坦言,虽说新疆大枣在市场上名气不小,但是名牌少,还有“内鬼”冒充,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有限。未来应该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完善初级加工的同时,实现精深加工,促进大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蒋建科)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