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资产品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致使许多商家不择手段恶性竞争,像请客吃酒、大送奖品、捆绑销售、低价促销、以搭代销、恶意打压等,严重影响了农户正确选择农资产品。眼下又到了农资商品的销售旺季,笔者发现,有些农民朋友时常抱怨购买农资上当的事情。
根据执法部门近几年查办农资案件的情况来看,让农民朋友经常上当的“陷阱”有以下几种:
“游商”坑农。一些不法商贩打着“最高科技产品”的旗号,走村串户,并利用监管机关上班前(或下班后)的时间,在村里“忽悠”一阵,收钱卖货。再看势头下降,急忙收拾摊子离开。
“低价”骗农。有一些不法商贩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同一个品种,其中有肥料,也有种子。但他们销售的农资或“短斤少两”,或“含量不足”,或“伪劣假冒”。
“专家”忽悠。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村,经常会来一些“专家”讲课,打着“某某农科院”、“某某研究所”专家的名义,带着农资现场推广、销售。而他们推介的农资产品并不一定能给农民朋友带来好的收益。
“赠奖”设套。有一些地方经销商,把多年积存滞销的肥料、种子,进行“改头换面”,制成非“本品”产品,利用农民“贪便宜”心里,另外购买一些实用品(如锅、伞、雨披等),采取“以赠奖促销”的办法。
“名牌”下乡。这几年,一些部门为了利益,常常不负责任地出售评比“农资评奖牌”,也有些“农博会”乱举办有偿评奖活动,只要生产厂家交上一定“现金”,即可被评为不同奖项的“名牌”。只是这些“名牌”并不是农民朋友真正认可的名牌。(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