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需要品种先行,哪些品种或者说哪些品种特性是我国西北地区玉米产业急需的,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薛吉全在参加2016年首届杨凌全国玉米新品种观摩展示交易会时,结合当前玉米品种现状,畅谈玉米种业未来发展。种植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当前,中国玉米生产面临集约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弱、进口冲击巨大、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现有发展方式的瓶颈问题,如何破解?薛吉全建议,从种质的协同创新入手,形成理论、技术、材料和信息相互融合的种质创新与利用模式,是破解育种目标脱离生产需求、品种创新能力差、提升玉米品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薛吉全说,针对目前西北地区玉米品种生产潜力低、抗逆性差、难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现状,他建议,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转方式”的经济新常态下,能够高度适应机械化“种、管、收”的玉米机收籽粒品种才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的需要。
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或成玉米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我们需要培育一批早熟、耐密、抗倒、抗主要病害的骨干新优良自交系,并培育筛选出一批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新品种。”薛吉全认为,实现玉米籽粒机收,品种是关键,应加速选育和审定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青枯病的玉米优良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薛吉全表示,追求高产忽略了投入产出比,最终只能获得投入和产出比基本持平的效果,不利于产业发展。面对玉米价格低谷,如何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通过区域测试实验及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模式,可降低化肥使用10%以上,减少施用农药10%以上,节省工1个/亩,提升效益10%以上,同时保证亩产700~800公斤。经测算,农户可节约成本120元/亩。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大面积推广,每亩节约成本120元,增效100元,即可增收220元。(本报记者 耿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