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苏强
当前,我国种业遭遇“寒冬”,育种企业涣散、新品种市场杂乱、库存持续高企等现象无不显现出种业发展的不利。中国农科院种业专家佟屏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种子产业是“计划经济的脑袋,市场经济的腿”。由于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权利过于集中且缺乏监督,各种乱象重生。
库存高企将成新常态
截至目前,我国玉米面积约5.5亿亩,玉米种子需求限量约10亿~12亿公斤。据农业部资料, 2014年期未库存10亿公斤;2015年期未库存12亿公斤;2016年将再创历史新高。玉米种子库存高企或已成为供求关系失衡的新常态。
“行业的低迷并没有因为扶持政策的出台而好转,反而导致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佟屏亚说,库存高企主要集中在供给侧产能过剩:新审定品种增加、制种面积扩大、市场经销迟滞,构成一个环环牵制、互相制约的链条。它关系到国家的品种审定、繁种面积和营销市场的体制和政策,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才能打赢去库存持久战。
品种同质化致市场混乱
据农业部资料,2013年底全国种子企业5949家,基层种子经销商约有18万家,每个县都有很多家经销商和代销店或个体户,他们都要从竞争多变的种子市场分得“一杯羹”。
佟屏亚说,现在审定品种多,基层经销店多,每个县少则七八十家,多则几百家。有关部门对市场暗访,在700多个品种中有400多个品种疑似套牌种子。
越来越多的基层种业管理者和相关专家呼吁,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品种审定制度为保障农业增产和安全确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种业市场化进程,相关制度设计需要重新审视,否则局地微调很难改变愈演愈烈的市场乱象。
为种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我国种业在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历15年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表面上一派欣欣向荣的形势,深层次隐藏着危机。怎样处理好政府与企业、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已经从“摸着石头能过河”到 “看着石头难过河 ”的处境,如何破解难题,我国只有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束缚,种业才有可能迈步阳光大道。
佟屏亚建议,我国品种管理制度应借着修订《种子法》的契机,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加速从品种审定制度过渡到品种登记备案制度,同时加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种子企业的主体责任。政府则应做好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