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宏宜向大学生讲解棉花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 王海明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9月4日,陕西大荔棉田呈现出一片片深紫的颜色,放眼望去,棉花地里那些成熟的棉花都从壳里齐刷刷地咧开嘴儿,吐出一团团雪白柔软的棉絮。当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多名学生在博士、研究员、教授的带领下,来到大荔县棉花生产办公室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的机械化管理基地和棉花高产基地进行观摩教学。
扎根棉田 服务棉业 “棉花产业是大荔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曾经种棉面积50万亩以上,占到全省棉花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大荔种棉花的不只是当地人,也有来自河南、安徽等外省的植棉人,效益十分可观。”大荔县农业局长杨占盈讲。
谈起棉花近年来市场低迷的现状,大荔县棉花生产办公室主任梁利红说:“近年来,随着植棉比较效益的显著下降和国家政策的调整,陕西群众植棉意愿越来越低,种植面积呈逐年萎缩状态。但大荔的棉花人没有放弃棉花事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棉花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毅然坚守在昔日辉煌、今日冷清的棉田里,就是想为陕西保留和发展棉花产业,不断寻求新的作务技术和选育出更新、更适合种的品种,以备棉花市场复苏、群众种棉热情高涨时,更好地为其提供高产、稳产的技术支持。”
观摩学习 助力发展 学员们在大荔棉花高产基地观摩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棉花专家邢宏宜研究员饱含深情而又风趣地向大家介绍说:“棉花产业尤如棉花一样,经历了春播后的期待,暑热凉寒的季节,经历了雷电交加的天气,经历了病害蝗虫等灾难,在逆境中成长,但它依然顽强拼搏,始终昂首向上。”他号召学习农业的大学生要爱农、为农、惠农,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机械化管理基地的棉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贺道华向大家讲述了未来棉花产业发展方向和育种方向;学员们参观了实验基地的“指针式”大型灌溉和机械化施肥等项目,学习了大荔棉办在棉花种植的栽植技术和管理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家认真听、仔细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教学,从实践中学到了大荔棉花生产种植中的技术和经验。
据现场调查统计,机械化管理基地的棉花单株成铃达到25.2个,估计亩产籽棉338.2公斤;高产基地棉花单株成铃27.4个,亩产籽棉实现355.7公斤。骄人的成绩,源自大荔棉花产业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有效途径。”邢宏宜在长达30多年的棉花育种科研生涯中,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奋斗并履行着这份责任。他对棉花有着很深的感情,用他的话说,一站到棉花田里才有种回家的感觉。如今退休的他和大荔县棉花生产办公室的同志,把棉花事业连同棉花精神在现场传承给莘莘学子,看到大家满满的学习热忱,看着棉花事业后继有人,这群棉花工作者无比高兴和释然。
一天的参观时间一晃而过,学员们满是收获。据介绍,9月5日,大荔棉花生产办公室的同志们还将去几十公里外的棉花地进行调查统计,他们的辛勤劳作,推动着陕西棉花产业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