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疆开展的国家公益性(农业)专项“棉花黄萎病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示范现场会上,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正在棉田里仔细观察棉花的长势,百亩方的棉田里,一片樱琪如雪,炸雷吐絮。这是我国首次以分子聚合育种技术培育完成的新植杂2号棉花,正在接受专家们的检验。据这次棉花黄萎病新品种选育及综合防治技术课题主持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介绍,这次展示的新植杂2号棉花,2012年曾经在南疆创造了亩产823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在今年棉花病灾泛滥的背景下,仍然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证明这个系列的抗病品种经受住了多年抗病性与丰产性的考验。
黄萎病是棉花种植的第一大病害。经济损失很大,年均损失15%,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达到200亿人民币,但是从防治上来讲,传统的药物处理、栽培耕作等方法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培育抗病品种是公认最经济有效的防控途径。黄萎病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缺乏一套科学准确的鉴定技术和量化的科学描述,人们对黄萎病发生危害、致病型变异和毒素致萎机理也一直模糊不清。本次课题在探明致病性变异导致强致病型菌系比率快速上升的基础上,证明了毒素蛋白参与降解果胶和纤维素,阻塞导管营养与水分运输,共同导致“黄萎”的危害机理。创建了特异、灵敏、高通量的毒素粗筛法,鉴定周期2天,较耗时28天的常规鉴定法提高功效14倍。同时,筛选创制中植372等抗黄萎病材料162份,选育突破性抗黄萎病新品种中植棉2号,大面积示范应用有效控制黄萎病对棉花危害。 此次课题首次创立的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是和转基因与杂交并列的一个新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标记把多个微效基因聚合到一个品种上,最后实现高产、抗病、抗虫,优质等育种目标。
此次课题培育出的中植棉2号、新植杂2号、新陆中46号等13个系列抗病品种,已经有7个通过国审,6个通过省审,其中中植棉2号2007年至今连续9年为国家黄河流域区试抗黄萎病对照标杆品种,农业部连续6年推介中植棉2号等为主导品种,真正实现了棉花对黄萎病抗性的实质性突破。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审的抗病品种,而且它的纤维长等参数属于优质棉的范畴,这个品种无论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是在新疆地区,发病率都控制在了千分之一以下。(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