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麦收期间,连绵阴雨天气致使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严重,打湿了安徽、河南等省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农民的丰收梦。
笔者调查发现,化解卖粮难和收粮难的双重难题,我们的目光还应投射到更广袤的田野上。只有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阴雨天气致小麦品质难达标
近日在河南兰考县仪封乡,种植大户房大庆一脸愁容,今年他承包的800多亩麦地中,有100多亩因遭遇赤霉病而几乎绝产。而在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镇里店村,老农刘培志一次又一次询问镇上的粮食经纪人,却总是失望而归。刘培志叹着气说:“价格太低了,舍不得卖。”
与一般农户三五亩零散种植相比,种粮大户损失更多。安徽省阜阳市种粮大户葛翔今年共流转了7600亩土地种植小麦,亩产约950斤。“小麦普遍受灾,不完善粒最高达到40%,达不到国家最低入库标准,虽然丰
收但不增收,还亏
了本。”葛翔说。阜
阳市粮食局局长夏俊中介绍,根据摸排,阜阳市只有约二成的小麦符合国家最低入库标准。
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负责人桑成林介绍,该省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关键时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部分小麦因赤霉病和不完善粒超标等原因,超过了最低收购价小麦不完善粒含量必须在10%以内的标准,达不到政策性粮食收购标准。
以奖代补激发市场积极性
每到夏收季节,淮河两岸,成千上万名活跃在农村地区的粮食经纪人走家入户收粮,成为小麦收购的主力军。现年60岁的安徽太和县旧县镇何庄村村民丁贺武就是其中一员。
“以前是敞开门,这边收上来那边就能卖掉;今年小麦品质这么差,大家都不敢敞开门收购。”丁贺武说。
“以前各类市场化主体,分担了至少六成的收储压力。今年由于小麦品质不好,市场化主体没了积极性,加剧了卖粮难。”阜阳市粮食局副局长孙德清说。
桑成林介绍,基于此,安徽省正鼓励动员粮食加工、饲料加工等企业入市,收购农民超标小麦,发挥多元市场主体的作用。目前,已经有阜南、定远等地出台奖励措施,鼓励社会化企业入市。
调整种植结构寻“钱景”
“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这种因为天气灾害造成的粮难卖现象,我们已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请求将安徽省不完善粒含量10%~20%的小麦列入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范围。”桑成林说。一些农民也都怀着这种心态在等待。
不过,也有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系统从业者认为,放宽标准的弊端也很明显。安徽一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相关人员介绍,由于品质严重下降,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愿意采购不完善粒超标小麦。有粮食系统从业者认为,如果国家连年放宽小麦不完善粒标准,将会加剧仓容紧缺的矛盾。他们建议,小麦保险应提标扩面,同时制定以奖代补政策,化解夏粮收购两头难。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追求数量上的丰产,以至于小麦丰产但实际并未丰收。”阜阳市农委总农艺师杨庆芳呼吁,在解决眼下难题之后,需要加大力度调整种植结构,开启农业生产新模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叶琦李家林朱佩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