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梦圆
第一次接触昆曲是高中时听到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被它绝美的形容所触动,此后了解到此句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了解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才开始了解和沉迷于昆曲的魅力。今年暑假,借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契机,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踏上了寻找昆曲之韵、弘扬昆曲文化的旅途。
谢谷鸣老师已经有75岁高龄,被誉为扬州昆曲界的“活宝”,他出身昆曲世家,祖父谢莼江是扬州广陵昆曲社的创始人,父亲谢真茀1956年曾出版昆曲普及入门书《昆曲津梁》,这是建国以来出版的第一部有关昆曲的专著。谢家昆曲传到谢谷鸣老师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
谢谷鸣从四个时间段向我们讲述自己学昆曲的历程,从这段历程中可看出谢家三代都是有意识的传承昆曲文化,并使其在扬州达到了顶峰。
谢谷鸣在回答大家“对目前昆曲的看法”这一问题时表现出了深深的遗憾,他说:“质量不行,没有人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靠老大妈支撑太惨了。”话语中是满满的忧伤,试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了断瓦颓垣”的凄美,被一群闲来无事当作另一种“广场舞”消遣的大爷大妈唱出,是否也会让经典变味?因为昆曲已经不太被大多数人所知,所以有人将其进行了改制,新乐府昆曲出现便是一种变革。谢谷鸣对这种现象有着明确的表态:“不主张改来改去,非驴非马,只是一种急救药。”他认为,昆曲的文化需要真正喜爱它,真正领悟它美好之处的人去传承。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你是否还活在那隔世经年的梦里,静静合衣睡去,不理朝夕”。昆曲大美,美在词,美在曲,美在那些隔世经年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