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光 通讯员 李文
在甘肃环县,说起文化,山城堡战役,彪炳史册;提起产业,羊肉不膻不腻,驰名省内。苏学锋和他的党员妻子郭红霞作为环县山城乡养羊专业户中的佼佼者,被养羊户们称为羊产业链上的“明星夫妻”。
“苏氏配方”:创下产羔增收神话
苏学锋是一名退伍军人,妻子郭红霞是一名下岗工人。1995年相识结婚,回家务农,种50多亩地,养50多只羊。看着父辈们养了大半辈子羊,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苏学锋不甘心。是规模太小、技术不到位?还是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一系列问题让他觉得不走出去学习是不行的。
1998年,苏学锋在父亲养殖的30多只羊的基础上扩大到了70多只,并尝试着由传统的放养改为圈养,改混养为分类养,改单一的苜蓿饲草为玉米、麸皮、油渣和青贮饲草为主的混合饲草。一年后,他养殖的羔羊5个月体重可达到35公斤。这次尝试,增强了苏学锋养羊致富的信心。
2011年9月,苏学锋从资料上看到带棒青贮技术,于是青贮了10方饲料,经用该技术喂养后,育肥效果明显。2012年,他依然采用这种办法,养种羊220只,出栏300余只,纯收入达14万元。他养的每只小尾寒羊可产羔8只,仅4只羊收入近3万,创下了一只羊收入赛过一头牛的“神话”,苏学锋一下子成了村子里养羊“明星”。
把玉米带棒青贮,苏学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原来的青贮草,育肥羊每天还得加2斤精饲料,用带棒青贮草,只需加半斤就够了。”他把这条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周围的养羊户。
“分舍圈养,定餐定量,饲料配方,不但育肥速度快,而且省时省料”。这是苏学锋养羊的心得,被人们称为“苏氏配方”。主要是分类圈养,按羊的种类、体质、大小分圈饲养;给羊定餐定量,给羊每天两“餐”,每间隔7个多小时一顿,每顿喂2个小时;采用配方使用饲料,按照“夏秋:青贮草+精饲料;冬春:青贮草+精饲料+油渣”。
致富“秘笈”:产业链上的“传送带”
2016年,就在大多数群众都说羊价低迷,养羊赔钱的时候,环县山城乡薛塬村的养羊户依然在靠养羊赚钱,苏学锋夫妻养的400只羊,收入达到30万元,其他一些存栏量50只左右的农户,养殖收入也达到3万元。
郭红霞说出了致富的“秘笈”:“养羊要根据种草的面积和家庭劳力来确定养殖的数量,家庭养殖投入少、成本小,能勤管理、细经营。”
在他们的带动下,薛塬村的“苏氏配方”普及率达到了100%,苏学锋的免费兽医服务率也超过了80%,苏学锋夫妻俩成了羊业链上最有影响力的“传送带”。目前,薛塬村有两个养殖合作社,养羊户212户,羊存栏7900余只,户均超过30只,形成了“合作社+大户+分散户”养羊产业链。在这个主导产业的带动下,2015年,薛塬村实现了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