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行波
“杨凌示范区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探索了新机制。”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杨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对杨凌完善示范推广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杨凌充分发挥农科教优势,在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上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杨凌特色的多种农业推广新模式、新机制。
履行使命不松懈,追赶超越谋发展。杨凌示范区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上勇于创新,把面向旱区乃至全国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成立了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与区内两所大学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专项资金,出台了《面向旱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规划》和《面向旱区职业农民培训规划》。积极推进多元化、信息化、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总体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完善了大学、产业链、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展会和媒体等六种示范推广模式和机制。
杨凌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借鉴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先后在有关省区建立了一批永久性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形成了“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通过培育、命名产业链推广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杨凌还建立了陕西(杨凌)农业科技服务网和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利用现代化媒体实现了“专家不出门、技术送田间”;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杨凌农高会,展示、交流、推广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成功举办了22届展会,如今农高会已成为全国5A级农业综合展会。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太子藏村的赵亚利,通过农民职称评定后,联合其他有技术的妇女组建了30多人的“杨凌铁娘子嫁接队”,专门从事各种杂果、花卉及苗木的嫁接工作,多次受邀带队远赴新疆、甘肃等地开展嫁接服务,足迹遍及七省区数十个县,每个人的收入达到了3万元至4万元。杨凌农民、高级农技师徐智英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聘为农业园区技术总监,年薪超过12万元……目前,全国累计已有10802名农民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近年来,杨凌培育出了多个专用红薯品种,探索出了无土栽培、雾化栽培等多项生产新技术,被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代夫称为“中国最好甘薯育苗基地”,已在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建设种薯基地30多个,年推广面积100万亩,推广效益超过2亿元。在青海乐都试验示范站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推广种苗繁育、长辣椒和紫皮大蒜提纯复壮等技术,仅推广蔬菜种苗繁育一项技术就带动了青海西宁、海东及玉树的4200户蔬菜种植户净增收600万元,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了杨凌的农业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杨凌将坚持以支撑和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不断强化自身在示范、推广、辐射等方面的功能,让杨凌现代农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