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苏强
面对当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日益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搭上“互联网+”列车无疑是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如何有效引导合作社(农户)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互联网+”效应成为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合作社并非一“网”就灵 “‘互联网+’只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更应注重‘+’后面的内容,遵循农业特点和基本规律。”陕西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张旭锋说,“互联网+农业”带来从田间到指尖的深刻变革。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大上,你搞大数据,我上物联网,园区里互联网技术一应俱全,好像离了互联网就搞不了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果真能“一网就灵”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霍学喜认为,当下大家提到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可谓无处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离不开这些,以前,大家拼的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面对互联网的今天,你手里光有产品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赢家则属于拥有客户资源、掌握畅通渠道和整合能力的合作社。
张旭锋说,“面对互联网的到来,合作社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拥抱她,用发展的思维去对待她,立足本业发展智能农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合作社发展面临困局 张旭锋认为,面对老龄化及“三留守”人群,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利用农民的习惯,创新出切合农村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商对传统商业的颠覆既在于便宜,更多的是便捷。而农村地域宽广,人群居住分散,人口不够密集,加之物流基础设施不足,拉运成本较高,电商商品只是送到乡镇,无法送货上门,服务很难到位”。张旭锋说,这其中的问题主要来自基层政府和责任人对电商认识还不够高,不长远,态度漠然,依然沿用传统工业化观念,还没有看到农村电商的美好前景。
在张旭锋看来,在农村,懂得并拥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电子商务人才奇缺,高端复合型人才基本没有。人才成为制约合作社触网的最大瓶颈。
合作社“触网”如何破局?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处于发展初期,遇到问题在所难免。但这些问题同时也是机遇,更是商机。
张旭锋总结认为,当前,合作社做电商要注意四要四不要:一是要用互联网思维,不要寄希望于改造传统思维。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不再是渠道的竞争,而是资源整合的竞争,是终端消费者的竞争。
二是要卖出买进双经营,不要只卖不买。合作社理事长必须转变观念,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多种形式的网络营销。
三是要依法规范办好合作社,不要重网销轻生产。特别要防止只顾网上营销,而轻视农产品生产,忽视质量保证,那就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四是要多渠道引进人才,不要仅靠自己培养。解决人才问题,是做好电商的核心。只要有较强的人才力量,合作社“触网”就一定能够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