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文化节上,众人体验扬场的过程 本报杨凌讯(记者 李俊辉)6月11日,一场以“传承农耕文化,倡导节约粮食,重温儿时记忆”为主题,以祭奠农神、割麦、拾麦穗、碾麦,扬场,现场品鉴“卤汁面”为主要活动的“小麦文化节”在陕西杨凌成功举办,作为主办方,陕西瑞天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此举受到与会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举行小麦文化节,意义非凡
“小麦文化节”的活动现场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门外的农作一站。一大早,人群从四面八方陆续集中来到这里,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有附近村里收完自家麦子清闲的农民。镰刀、谷叉、筛子、簸箕、架子车……久违的农具摆成一行。好奇的孩子们看看这个,问问那个。祭拜农神后稷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王明岐宣布活动开始。一亩成熟待收的麦田被分为16小块,以家庭为单位的割麦小组迅速进入状态,随着主持人一声“开镰”,小麦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拉开序幕。大人们埋头割麦子,孩子们拎着竹篮捡拾麦穗,地头悠扬的唢呐声为现场营造出别致的氛围,人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若干年前“三夏”麦收传统的劳动场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告诉记者,北方小麦育种有过六次换代,其中四次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品种为主导,在杨凌举行小麦文化节,意义非凡。
运用现代化栽培技术,丰产有保障
王明岐介绍说,解放初,小麦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目前已经提高到一千二三百斤,这是几代小麦育种专家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有好的品种,也需要更加广泛推广经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推广模式就很好,继而还得搞好深加工,为消费者生产出更多的放心面粉。
全国道德模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专家赵瑜带着学生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接受采访时说,我国是人口大国,提高粮食产量是农业科技人员的主要目标。就像今天的这块地,亩产量500公斤没有问题,为什么高产呢?一是杨凌培育的品种好;二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栽培技术,无倒伏、无病害,所以丰产有保障。
倡导节约粮食,重温儿时记忆 参加活动的一号家庭杜青龙是杨凌一位农产品加工的创业者,他对记者说,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作为80后,他参与过传统农业的收割过程,可是现在五六岁的孩子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概念,今天带孩子来体验收麦活动,既让自己重温了儿时记忆,也让孩子了解了传统的农耕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我想孩子以后会更加节约粮食的。”杜青龙笑着说。
据了解,陕西瑞天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遍布陕西主要粮食产区和果蔬产区,以生产销售高品质放心农产品为主导。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此次举办“小麦文化节”是一次创新之举,也是一次良好开端,在带领社员通过现代农业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大力倡导社会效益也是他们的重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