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们在房前做针线。 编者按:近年来,云南、贵州、四川等老少边穷地区,利用地区特色文化实现精准扶贫,将古老智慧、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刺绣,让云南农村妇女“在家赚钱”
“我有200多套民族服装,都是自己缝制的。”52岁的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村村民刘正风是一名布依族“绣娘”,她喜欢民族刺绣,不仅为自己绣制衣服,而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村子里的绣品远销东南亚。
刺绣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在云南的村村寨寨中,有很多心灵手巧的“绣娘”,但他们的刺绣大多数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精美的手工绣品并不为外界所知。2012年,刘正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刘正风任合作社理事长,同时成立了刺绣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化妆包、纸盒、拖鞋、围巾等日用品上都有了“绣娘”们的刺绣,产品销往省外、东南亚等地。除本村农妇之外,还有来自相邻的贵州、广西等地的农妇加入,目前合作社有200多人。
“‘绣娘’每月平均可以挣到2000多元,最多的可以挣到4000元。”刘正风说,正是这些稳定的收入,让“绣娘”们可以一边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在村子里做农活儿和照顾老人小孩,不用再外出打工。一位曾经在上海打工的“绣娘”说,在外面打工,扣除住宿费和餐费,还没有在家里刺绣挣得多。
青年农民回家创业的新引擎
“刺绣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郑露说。她认为,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刺绣,当地政府组织培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课程对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近年来,云南刺绣的发展也让一部分年轻人看到了“商机”。“80后”彭财帮,2013年从昆明回到老家腾冲开办公司,老家旅游资源丰富,常年游客不断,他将创业的目光瞄准刺绣产业。目前,他的公司正式成立,半年来销售额达到70多万元,附近村寨有200多名“绣娘”为公司提供刺绣图案,公司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将这些刺绣加工成实用的产品,如手提包、抱枕、旗袍等。
“民族刺绣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既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最熟悉、最擅长,能学会、能参与、能受益的特色资源。”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经济处副调研员郭琨说,“积极支持和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发展,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可以增加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刘春媛)
“绣娘”们在房前做针线。
村民家门口挣钱,嫁出去了都要回来 长袖翩跹,舞姿婀娜,曼妙的民歌激荡在四川省理县千年古堡桃坪羌寨山谷,来自重庆的游客陈宇情不自禁,跟着村民跳起了锅庄舞,分享着烤熟的羊肉。他说:“到理县旅游很值,藏羌山寨、雪山森林引人入胜,让我回味无穷,我还会带更多的朋友来!”
据悉,节假日期间,古堡桃坪羌寨每天的游客都超过5000人,每位村民都能从门票收入中分得一份,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积极性高涨。
担任讲解员的羌族妹子陈高书每天都忙个不停,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位游客介绍这座古堡的沧桑与神奇。她介绍,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依托羌寨和羌族文化搞旅游接待,住羌寨,听羌歌,跳羌舞,成为一种旅游方式。陈高书家就有7间客房,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们都实现了就业,男女老幼都不舍桃坪羌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嫁出去了都要回来!”羌家羌寨,体现非同一般的凝聚力。
甘堡藏寨村民薛良义对笔者透露了吸引游客的“秘籍”:藏文化的餐饮,组织村民给客人表演原生态的歌舞。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们还会在村子的广场上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一种表现与纪念清代藏族先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舞蹈),恢宏的气势,如诗般的情节,每一位游客都收获一份特别的震撼,甘堡也成为不忘的记忆。甘堡藏寨还带动了周边6个村,村里的水果、蔬菜都能就地消化。
甘堡村的“秘籍”也是理县发展的成功路径之一。藏羌绣、羌笛口弦、羊皮鼓舞、释比戏、柯苏锅庄等各类民族文化实现了和旅游的互动。去年,理县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73%,旅游社会总收入增长了64%,群众的腰包更鼓了。(沈卫星)
中国结“编”出老区幸福生活
“俺一天能编织20套中国结,按一套6块钱的手工费算,一天能挣120块钱,加点班能挣到150多块钱。”革命老区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大红花村女青年梁娜手擎绣有“红双喜”字样的中国结说。像梁娜这样靠编织结艺富起来的农村中青年妇女,目前在该镇不下3500人。目前,红花镇依托临沂、义乌两个小商品贸易市场,中国结产品远销国内外,年产值近亿元。图为红花镇妇女们在赶制中国结。王惠摄
瑶族药浴成为村民致富好项目
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区居住着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山区特殊的生存环境以及古朴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习俗,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生活产品,保留下了传统民族手工艺、农业生产模式和民族医学宝藏等。如今,这些民族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绽放出绚丽光华,成为当地少数民族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路子。
翠里乡高华村坐落在月亮山腹地。他们的先祖在大山里就地取材,采摘草药,用水煮沸,倒入木桶中浸泡沐浴,俗称“瑶浴”,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成为了瑶族洗浴习俗。
瑶族村民赵成清说,瑶药配方药材一共有40多种,现在已开发出常用的瑶族配方药就有10余种。2008年,瑶族药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从江县在大力开发民族特色产业时,把瑶族传统医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开发。高华村村民乘势而为,村民纷纷在自己的房屋里安装洗浴设施,全村一下就有60户安装了洗浴设施。
高华村拉开了发展瑶浴产业的序幕。当时,赵成清家里就安装了2套洗浴设施,月收入2000元。(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