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消费需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运而生,这些不同的食品标准实质上更多地对应着不同的农资投入标准,如可不可以用或者用多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等。追溯到生产环节,实际上牵涉包括农技员、农资人和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内这些“基层作物医生”所秉持的中西医之道。
在农技推广体系还未实现全覆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未完全成为主力军的阶段,农资人这一群体实际上担当起了“基层作物医生”的角色。就像药店的药剂师,也会给顾客提出买药的处方建议,实际上就是在行医,深究他们的资质或者能力则是另一个话题了。因此,要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吃得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农资人是应该也必须重视起来的一支力量。
以实践来看,在“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大背景下,作为主打“中药”牌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必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先,政策要跟上,除了对生物肥药企业采取政策倾斜,开辟专门的生物肥、生物药或药肥合一的认定通道,更要给使用生物药、肥的农产品订立标准,以实现优质优价。科研要“应用效果”与“机理解释”并重,不仅要“用着好”更要“说清为啥用着好”。农资人“行医”要先医再药,不仅仅是为了卖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诊断给出药方,钻研怎么把药或肥进行组配,给农民提供一学就会的“傻瓜套餐”。(李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