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三农视点 各地动态 惠农政策 扶贫开发 创业致富 农村维权 美丽乡村 前沿科技 科技杨凌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种植养殖 绿色农资 农产品安全 涉农企业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提品质树品牌拓市场 破解苹果卖难困局
文章字数:3329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进入3月,苹果“滞销”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在网络及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时间让人感到苹果销售似乎遇到了大问题。然而放眼全国,苹果销售情况怎样,是否真能称得上“滞销”?为此,农业部市场司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对“滞销卖难”事件进行调查,从而切实维护农户利益,稳定市场与运行,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真相:好果不愁卖市场基本面正常
    “今年灵宝苹果整体销售情况正常,到3月初97.8%的苹果已经售出,只是在销售末期部分苹果收购价格走低,除去经销商留作长期销售的部分,受影响的苹果仅占总产量的0.7%。”据河南省农业厅有关人员反映,灵宝苹果并没有出现大面积滞销现象。“灵宝苹果分为山上苹果和山下苹果。山上苹果由于品质较好,春节前已经销售完毕,售价在4~5元/斤。销售较慢的是山下苹果,品质不及山上苹果,而且农民贮藏条件有限,气温回升后品质下降严重,造成销售价格走低,但也所剩无几。”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4产季(当年10月至次年9月)苹果收购价格过高,2015产季收购价格同比下降约8%~9%,属于市场价格的合理回归。”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信息项目部主任陈磊表示。
    此外,今年能够缓解苹果销售压力的外部因素也趋向利空。首先,近年来电商和果品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渠道因拓展市场的需要,加之成本转嫁能力强,所以在收购时更加注重水果品质,充当了价格“搅局者”。而今年随着其自身发展逐步成熟,再加上整体销售环境影响,各渠道收购趋于理性。其次,包括苹果在内的进口水果量逐年增加,蚕食了部分国内水果的市场份额,而国内苹果出口量连年下滑,进一步增加了国内市场销售压力。最后,果汁市场多年不景气,国内加工企业为控制风险,多按订单生产,没有因为原材价格下降而大幅扩大产能,消耗苹果动力不足。
    “这是正常的市场波动,不会影响产业发展的基本面。”陈磊说。
    局部:求量不求质供需不匹配 
    然而把目光聚焦到个别地区、个别农户身上,“滞销”又是真实的存在。
    “通常这个时候市场上往来穿梭的外地货车很多,但今年却不见踪影。”安徽砀山县苹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其高说。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滞销卖难事件,滞销往往是个别地区、个别品种甚至是个别农户的个性问题,然而滞销的原因却存在跨地区、跨品种、跨产业的共性。
    以砀山为例,首先不能回避的是苹果品质问题,这是发生滞销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砀山属于苹果次宜生区,与优势区相比,果品品质并不占优势,难以在市场上卖出高价。除了自然条件原因,更重要的是砀山水果生产还普遍处于“求量不求质”的阶段,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落后。表现在惜果轻疏,盲目追求高价;生产投入少,缺少精品意识。事实上,近几年砀山苹果也一直在走大路货。当苹果行情走高,洛川、烟台苹果普遍能卖到8~9元/斤的时候,砀山苹果收购价最高不过4元/斤。究其原因,相较于高品质、品牌响的优质农产品,低端农产品可替代性强,销售渠道不稳定,因此不仅售价低,而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遇到集中上市的情况就最先败下阵来。“下一步,县里打算引导果农发展早中熟品种,实现差异化竞争。”朱其高说。
    缺少营销则是农产品滞销的直接原因。同样的果子用不同的方式去卖,境遇也面临“两重天”。汪集村村民刘大姐守着家里的苹果犯愁却又无可奈何。“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我也不会上网,没别的销售办法,只能等人来收。”然而同在汪集村,95后的许静却已经帮乡亲卖了10多万斤苹果。与其他果农相比,许静在销售过程中十分重视客户体验,营销上也有她自己的一套。虽然砀山苹果麻点多、着色度差,但她以“丑苹果,内心甜”为卖点,在营销上扬长避短,获得消费者认可。
    一冷一热,足以看出缺少主动营销令农民在市场上十分被动。
    “我们利华合作社今年丝毫没有受到滞销影响。200亩有机苹果年前就以8元/斤的高价销售一空,主要走出口、商超等高端客户渠道,其他非有机果虽然价格略有下滑,但也基本销售完毕。”利华水果专业合作社位于砀山县葛集镇,社长孙宗华谈及今年的销售情况,因为保护了社员利益免遭滞销损害而不无自豪。
    “水果销售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情况,要放眼全国,多参考其他品种。去年苹果上市之后收购价格同比下降,社员产生惜售心理。我通过与陕西、山东等主产区的经销商朋友联系,了解外地行情,并分析同期梨、柑橘等替代果品的市场行情作出了判断,及时劝说社员在年前适度降价出货,从而避免了损失。”从事水果经销20多年,孙宗华对市场行情有着敏锐的判断。
    “关于市场行情和销售建议,我们也努力向农户传达,引导农户适时适价销售,但效果并不理想。”朱其高坦言,一方面,全县苹果种植户人数众多,而苹果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人员只有10人,包括他本人一年到头在田间跑,也还是存在传达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农户观念陈旧固化,对市场波动缺乏正确认识。“也许这次滞销事件反倒是一次契机,有助于让农户认清现实,从生产、营销、渠道等环节进行深刻反思,倒逼产业升级。”朱其高分析道。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农产品流通专家洪涛认为,“出现滞销卖难,是市场需求与供给没有有效匹配的表现。”果品品质不佳实际上是供给没有有效满足需求,缺少营销、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则导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断链与错位。市场这盘大棋,值得果农和管理部门好好研究。
    媒体:好心可能办坏事
    在农产品滞销事件中,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时甚至无意中“制造”了滞销卖难的景象。
    每当鲜活农产品上市季节,总少不了“滞销卖难”的新闻,这些新闻报道在丰收季节频频出现,给公众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刻板印象。除了对滞销进行报道,媒体还会组织“爱心义卖”之类的活动帮助解决滞销卖难问题,在义卖活动中,媒体与市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爱心,但这毕竟不是解决滞销的根本办法。
    滞销卖难是市场经济现象,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盲目干预。面对滞销卖难,媒体的本职是理性、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引导生产者走出困境。如果报道只看到表象,甚至出现夸张、不实的问题,制造出的滞销景象只会极大调低农户、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压低收购价,令农户蒙受更大损失。从品牌建设方面看,只能通过爱心义卖才有销路的产品,会给消费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倘若为解决一时滞销而影响整个产业形象就得不偿失了。
    面对滞销事件,媒体不能因为农民处于弱势、不会营销就越俎代庖,应该谨慎理性,多方求证,多倾听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意见,厘清滞销的深层次原因,引导生产者逐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应对: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近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用新理念引领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重点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屈冬玉指出,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升级,因此“要改善生产环境,调整结构,增加一些高质量的特色产品。”
    就水果产业而言,陈磊表示:“中国果业到了需要整体提档升级的时候。”目前进口水果冲击高端消费市场,国内水果生产成本“地板价”和销售价格“天花板”现象显现,亟须产业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包括果业在内的鲜活农产品生产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稳定种植面积、调优品种结构、扩大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优势品牌,从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方面进行提升。
    在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无效和低端供给被淘汰。对产业来说这是倒逼升级的必然过程,但聚焦到市场上的个体经营者,尤其是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户和小经营者来说,难免损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为减轻产业升级的“阵痛”,对生产者和产业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要解决眼前问题,引导农民适时适价销售,避免农民利益收到根本性损害,另一方面更应该着眼长远,从滞销卖难中认真吸取教训,及时作出调整,加快升级步伐。经销商则应该从产业角度出发,与农户构建利益共同体,确保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导致产业伤筋动骨。媒体作为新闻事件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要善于倾听多方面声音,揭示滞销卖难的深层次原因,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看待滞销卖难,营造有利于产业提档升级的舆论氛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的供需平衡是不存在的,个别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痛定思痛,合理改进。
    (崔明理 毛绪强)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