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职贤
每次回到几百公里外的乡下老家,我都喜欢到镇上的老街转悠一番,欣赏一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走一走已有半个世纪历史之久的青石板路,特别是,到那间挂着“黄记打铁铺”牌子的老房子前伫足良久,感慨的目光,透过那扇沧桑的木门,落在正在叮叮当当地打铁的父子俩身上。
打铁铺的主人是镇上的“名人”,所有人都认识他们,因姓黄,人们习惯分别称之为黄师傅和小黄师傅。如今,当年的黄师傅变成了老黄师傅,年近古稀,然而老当益壮,宝刀不老,小黄师傅变成了黄师傅,年近不惑。
从早到晚,他们都在店里忙碌着,拿着铁锤,你一锤,我一锤,此起彼落,配合默契,他们一齐赤裸着上身,黝黑的肩膀像大山的脊梁,汗水涔涔而下。敲打工作告一段落,他们把铁器放进火炉,轮流拉风箱,很快,炭火烧得红红火火,火星子蹿得老高,落在父子俩裸露的肌肤上,他们腾出一只手,将火星子轻轻一拂,仿佛驱赶一只不知趣的蚊子,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煅烧一段时间,火候一到,他们用铁钳把烧红的铁器夹到砧子上,挥动铁锤继续反复敲打,几个回合后,再次将铁器放进铁炉里煅烧。按照行规,打铁匠会在铁器上铸上自己的名号,黄记打铁铺也不例外,他们的铁器上都有“黄记”两字,这是黄记出品的见证,也是品质的象征。
一番忙碌之后,父子俩坐在靠近门口的桌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作为歇息。趁圩的人们陆续赶来购买农具,不少顾客坐下来,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新近发生在乡间的奇事趣闻或从电视上看来的国内外新闻,在各自嘴中添油加醋地发酵,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大家全知晓了。这一波顾客刚走,又一波顾客赶来,父子俩又把刚刚听来的新闻大杂烩,添油加醋地告之刚来的顾客,新来的顾客又把自己所知的新闻告之父子俩,同时酝酿着如何把刚听来的新闻告之其他人……很多人趁圩,都抱着到黄记打铁铺坐一坐,聊一聊,喝口水的目的,否则无异于白来一趟。小小打铁铺,既是制造铁制农具的小作坊,又是方便人们歇脚喝茶以及发布各种新闻的广播站,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成就现代“聊”斋。
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做生意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少行业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难以为继,不得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黄记打铁铺依然选择坚守,坚守一个纯手工行业的传统,坚守继续为农民服务的信念。或许,若干年后,镇上的打铁铺也会消失,但人们一定会记住它曾经的辉煌,记住它带给人们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