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安置群众就近打工的桃花谷景区古镇 商洛市洛南县石门镇河西移民小区 商洛市农科所办公室主任王凯(左一)和同事深入包扶对象王天云家里了解情况 商洛市农技干部刘文(右一)在商州区三岔河镇七星村万亩樱桃产业园区给农民讲解樱桃春季修剪技术 商洛市商州区扶贫局副局长李吉昌(左二)在牧护关镇胡村给农户介绍万亩地膜洋芋种植规划情况 李三民(左一)正在向农技员了解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移民搬迁工程建成的设施齐全的丹水社区 本报记者一行在通往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胡村采访的路上 本报记者 张军政 王海明 周廷 首席记者 赵允
走进秦岭怀抱的陕西商洛,这里山大沟深,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灾害频发,“六县一区”都在全国少有、陕西省唯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商洛贫困群众能否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这是摆在商洛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历史选择。
“按照中央指明的方向:移民搬迁脱贫一批、靠产业脱贫一批、生态转移脱贫一批、教育扶贫一批、政府兜底脱贫一批。商洛市精准脱贫工作主要是从精准识别到位、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夯实到位的‘三到位’来抓,每个县成立脱贫工作团、每个镇有脱贫工作队、逢村有脱贫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对口的扶贫干部,扶贫干部针对扶贫对象,根据识别结果、因户施策,确保五年内全市贫困县都‘摘帽’,所有贫困户都脱贫,彻底打赢商洛市这场覆盖48.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商洛市委副书记、商洛市市长陈俊意志坚定地说道。
产业扶贫精准给力 2月29日,记者在通往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的312国道看到,一排排规划合理、渐成规模、设施配套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随行的麻街镇书记刘雪锋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区上规划的特色产业区,大棚里种植的是反季节草莓,草莓品质好、价格高、销路好,并已形成以卖鲜果为主兼具休闲采摘功能为一体的产业模式。”
走进大棚,麻街镇中流村监委会主任、商州区仙湖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三民正在和农技员商量如何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他对记者说:“目前,自己承包有11个大棚,效益十分可观,一个大棚平均收益在6-7万元,并能解决周围村子40多人的就业问题。精准扶贫是全国上下齐抓共管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自己作为党员干部,更有责任和义务,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并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对于山大沟深的山区群众来说,贫困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缺少产业。商洛市探索的产业精准扶贫实践,通过发挥党员旗帜和榜样力量,有效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依托特色产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如今,商洛市建成了商南县金丝峡、山阳县法官旅游扶贫示范区、镇安县栗园生态扶贫示范区、丹凤县竹林关生态宜居示范区、洛南县保安产业扶贫示范区、商州区黑龙口科技扶贫示范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示范区,通过抓点示范、典型引路,辐射带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有序推进。
移民搬迁精准有效
商洛地处秦岭土石山区,生态环境恶劣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先天因素。
“移民搬迁是我市精准扶贫的重要之策,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我们创新探索移民搬迁、产业园区发展、小城镇建设、转移就业、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精准扶贫新途径,使贫困户挪了穷窝、斩了穷根,走上移民、安居、就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商洛市扶贫局副局长王颖说。
3月1日,记者在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退伍军人张小军家里看到:总面积122.5平方米,3室2厅1厨2卫的房子,格局合理,宽敞明亮,收拾的干净整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幸福生活让人欣喜。
忆起搬迁前的情景,张小军激动不已:“以前村子水电路不通,吃的是库存雨水,就连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都是用背篓从2里地外往回背,更别提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老人真要遇上危病等突发情况,那后果真是不敢想象;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十分方便,自己外出务工,家里一切很是放心。”
在丹水社区,记者发现,每栋安置楼一层均规划了19至38平方米不等的商铺,供安置群众开办建材、装修、餐饮、超市等专业经营门店。社区主任柯宽荣告诉记者:“丹水社区配套齐全,安置群众生产生活十分方便,并能就近到竹林关镇桃花谷景区和古镇务工,彻底解决安置群众后顾之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陕西省商洛市正在以超常规举措、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升华产业扶贫和移民搬迁扶贫实战方略,完善生态补偿、教育技能、社会保障、金融扶持等实战办法,全力确保精准扶贫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全面取得商洛600里山川大地这场脱贫攻坚战役的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