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是河北保定的玉米种植户,去年他种的17亩玉米获得丰收,但玉米收购价却比往年跌了20%,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往年,玉米的价格能在一块零六左右,可现在八毛钱都没人要。刨了杂、挑走好的,到手的钱总体要少收入五六千块钱。”王军坦言。
王军的遭遇代表了不少地方和垦区玉米种植户的生存现状。
自去年以来,随着收储政策调整、巨量库存积压、新季玉米上市以及需求萎靡、进口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玉米价格呈现下跌态势。而纵观近些年的玉米表现,玉米出现阶段性过剩,加上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玉米价格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这种现象并不是去年才开始的。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而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尽管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特别是玉米阶段性过剩的状况愈加凸显,种玉米的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所难免,一场针对玉米的“变革”就此展开:国家已安排3亿元资金在“三北”地区选择30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着力推进农牧结合的产业发展方式。今年,将大力推进玉米结构调整,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
只有算好加减法,才能换取好收益。调减玉米既是为了解决高库存问题,也是对受制于价格话语权变化而做出的积极应对。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植积极性,尽早谋篇布局,避免矛盾和问题越积越深。
对于调减玉米的地区来说,也不能一减就完,要尽快拿出替代种植的方案来。如东北地区,就要从农户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增加大豆等杂粮杂豆的种植来弥补收益,这样才能保护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否则,如果没有优于玉米的收益,农户转种其他农作物的可能性将会打折扣。从东北垦区的执行情况来看,目前当地已就玉米调减后增加经杂作物出台了实施细则,得到了垦区种植户的支持。(李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