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下农药产业最热的关键词是“互联网+”,在各类农资电商和依托于互联网的平台竞相萌发的背景下,传统的农资生态正在被互联网重构和颠覆。近日,由农业部主办的“互联网+”农药监管和农化服务模式创新论坛在海南省落下帷幕,释放出的信号是:“互联网+”将有信心帮助农药监管、农化服务模式实现创新与重塑。
风口下的农药“零增长”落地
无论从农产品供求还是从农药产业发展阶段看,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推进农药零增长战略正当其时。这是关乎“互联网+”时代的精彩,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互联网+”下农药监督管理和农化服务模式创新的专题更是成为话题之一。这似乎也证明了“互联网+农资”成为了新的经济风口,吸引着众多创业者投入这个行业,这里既有互联网寡头们的大手笔布局,也有传统农资领域中佼佼者们的试水,还有很多探路者们尝试在差异化市场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此形容当前农药行业主动拥抱互联网的火热景象再贴切不过了,这既是亟待互联网改造的行业,也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如何结合历史经验、统筹国内外市场、站在更大的视野里将“互联网+”与“零增长”有效结合,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挑战。
农资电商掘金“互联网+”蓝海
不解决农化服务模式创新、不提高监管措施升级,将无法保证“零增长”战略在软硬两个环节上真正落地。有关分析者认为,我国农药产业现监管意识不强、农化服务模式相对滞后等现状促使我们在立足农业宏观政策下,通过更多的创新举措去探索更好的模式,最终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弯道超车”。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药成本1200亿元,叶面肥成本300亿元,拌种剂600亿元,这是一个大市场,一些农资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触网”,而今年以来,投资力度更呈现加速、加大之势。有业内专家坦言,互联网是生态文明,不是营销变革,农民一定会迅速利用互联网,所以重构商业、重选赛道、重定身份,积极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优势不断进行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
三年内实现基本雏形“标签化”
围绕农药“零增长”目标,“互联网+”如何为农药监管、农化服务出把力?有分析者认为,未来农药经营可向特许经营转变、电商市场监管可重点抓住准入和终端两头、逐步推动农业技术服务专家认证体系、呵护“产品+服务”的行业本质,引导减量使用,逐步延展到残留和环境监管。
“互联网+”究竟能为农药产业转型升级、零增长目标带来哪些转变?分析者称,“互联网+农药零增长”必须在未来三年内建立一个基本的雏形,涉及管理、技术、服务各个方面,这样将会有更多的行业会被互联网化,而每一个行业都会被贴上不同的“互联网+”标签。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范围必将贯穿到整个农药产业的全产业链当中,而提升农药监管措施、完善农化服务细节所占据的位置和作用将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