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转,找昨天那个卖被子的。”近日,在基层的采访中,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新村村民高明英向记者反映这一情况,而她话里提到的正是同村村民强娥。前几天,新村来了几个自称是某公司的“工作人员”,随后他们给村民派送了一些小礼品,并分发了一些奖券,表示村民可以凭奖券免费领到一些东西。为了表示诚意,村民需先交付几元钱押金,押金将于下午她们领取礼品时退还。鉴于押金数额不大,不少群众照做。之后两天,交了押金的村民都凭奖券从工作人员那里领到了塑料菜篮子和盆子,并拿到了所交押金。
一天下午,这些“工作人员”表示,次日为大家派送价值200元的棉被,领取方式同之前一样但提高了押金面额。因为数额偏大,不少村民有所顾虑,但两位大胆的村民照样交了押金。次日,小贩如约而至,兑换了两位村民手中的奖券,发给她们每人一床被子,并退还了押金,这一行为打消了一些群众的顾虑。小贩告诉大家活动仍在继续,翌日分发的被子价值400元,还有价值200元具有催眠功能的床单。看到已有两位乡党尝到了甜头,不少村民放下了原有的戒心,纷纷交上600元押金,高高兴兴领了奖券,等待次日领取床单被子。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当他们仍沉浸在“天上掉馅儿饼”的喜悦当中时,小贩早已携款不见了踪影。
无独有偶,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通过免费发小礼品赢得人气,消除群众戒心,而后实施诈骗的类似案件在各地农村均有出现。有所不同的是,不法分子在骗局的包装上有所差异。而防骗意识淡薄、爱贪小便宜等缺点都成为受骗群体身上共同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