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育种技术获突破
马铃薯由菜变粮,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马铃薯由菜变粮,不只是增加产量和种植那么简单,其中一个关键,要有适合国情的优良种源支撑。近两年,我国育种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外把马铃薯当主粮,指的是马铃薯全粉,全球有2000多个马铃薯品种,但只有少数几种干物质含量高的马铃薯才可以加工全粉。目前,国内全粉加工的原料品种基本上是国外“夏波蒂”和“大西洋”两个品种,但这两个品种由于需要大水大肥大药,种植成本高,适宜区域小,抗病性差,一般农户难以种植成功。
“截至2014年,我国共育成了审定品种446个,其中绝大部分为鲜薯食用型品种,但突破已经出现。”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育种专家金黎平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研究员陈萌山透露,目前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已经从现有主栽品种中筛选出20个左右主食产业化适宜品种。
国内最大种薯企业——希森三和马铃薯公司也有好消息传来:该公司经过十几年多达30多亿元的投入和努力,已选育出了18个品种特性优良、适于不同功用的马铃薯新品系,目前正进行区域试验,其中有2个品系干物质含量特别高,适应性强,适合于全粉加工。
优良种质资源缺乏一直是我国马铃薯品种选育的主要限制因素,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观。7月28日,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在北京延庆揭牌正式成立。在未来的日子里,国际马铃薯中心将会以新的研发成果回报中国和世界。
主食产品缤纷多样培养新的消费习惯,时机渐成熟
马铃薯变身,提供的是营养型主食,但另一个关键是,它们好吃不好吃?方便不方便?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消费利用层次普遍较低,以鲜食为主。在欧洲,马铃薯的人均年食用量达84.2公斤,主要以加工食品消费为主。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马铃薯主食产品。
今年6月1日,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历时两年研制出的马铃薯主食产品——30%马铃薯全粉馒头,摆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货架,标志着马铃薯主食产品正式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一员。通过向传统主食内添加一定比例的马铃薯加工成新型马铃薯主食产品,有望增强传统主食的营养价值,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营养型主食的需求。
近日,在北京物美超市玉蜓桥店,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马铃薯馒头每天能卖二三十袋,普通馒头能卖出两三百袋。”这是因为人们对马铃薯的认识,多停留在一般蔬菜、淀粉原料或贫困时期的“救济粮”,现在还被很多消费者误认为是增肥食品。“其实,马铃薯是最健康的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几乎不含脂肪、胆固醇和钠。”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毕阳说。马铃薯要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主食新品种,关键是要培养国人的消费习惯,这恐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口感上去价格下来有价格优势,才有市场竞争力 没有价格优势,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目前,马铃薯全粉价格偏高,是其主食化路上的一大瓶颈。
“马铃薯1吨白色全粉目前售价1万元左右,紫薯全粉的价格超过3万元,而一吨普通面粉价格不过3000元。”希森三和马铃薯公司董事长梁希森说。他解释说,价格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马铃薯全粉加工还做不到像小麦、稻谷、玉米那样的规模化生产。
随着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战略的实施,全粉市场需求必将增加,从而拉动全粉规模化加工的发展和设备的研发,但是在企业成长初期,仍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来降低主食产品成本,增强竞争力。
“尽管马铃薯成为主食产品的道路并不平坦,但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正在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