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巴西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猪肉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是怎样克服养猪业的高风险和“猪周期”的呢?
养猪户与屠宰厂结盟
巴西养猪生产者协会执行主任法比安诺说,过去,巴西养猪业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每个农户只养几头或几十头猪。屠宰厂收购生猪进行加工,养殖户与屠宰厂缺乏紧密的利益链,每次市场价格波动都会给养猪业带来一场危机。
为化解风险,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巴西养猪业逐渐采用了养殖户与屠宰厂联合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法比安诺介绍,在巴西的一体化生产方式中,屠宰厂起着核心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屠宰厂给养殖户提供母猪、饲料和技术指导;养殖户只管养猪,生猪出栏后按合同价卖给屠宰厂,养猪的市场风险由屠宰厂承担。为此,屠宰厂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过去只管收购和屠宰的企业管理模式,变成现在市场、技术一把抓。现在,由一家屠宰厂与众多养殖户或养猪场结成的一体化生产模式,在巴西养猪业中约占70%的比重,是推动养猪业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信息化助力独立养猪场
其他30%的生猪是由独立的养猪场生产的,这些独立的养猪场怎样规避市场风险呢?在距首都巴西利亚80千米的一家独立养猪场,68岁的农场主鲁本斯告诉笔者:“加入一体化生产体系如同买了保险,能降低市场风险。可‘买保险’也有成本,生猪出栏价和饲料价都是由屠宰厂说了算,养猪收益自然也会降低。我们没有买一体化生产的‘保险’,就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争取最大的利润。”
为此,鲁本斯每天都在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和养猪新技术信息。他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养猪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管理员卡洛斯指着电脑数据告诉笔者:“这个猪栏有53头母猪,其中34头已吃完今天的食物,有一头猪两天没有进食,一会儿我们要给这头猪做体检,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得益于精心的管理,鲁本斯农场的每头母猪平均年产仔32头,比其他养猪场多,饲料和猪肉的转换率也非常高。
政府扶持政策不断完善
鲁本斯说,当养猪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陷入生产低潮时,巴西政府为养猪业提供一种名为“留住母猪”的信贷支持。养殖户(场)申请这笔低息信贷,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和维持生产,从而避免了危机一来纷纷杀猪自保的情况。此外,巴西政府正在研究制定生猪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巴西国会也在审议一部有关养猪业一体化生产体系的法案,有望通过立法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吴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