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再次强调,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扶贫开发不仅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
扶贫投资效应日益显现
对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杉坪村村民樊邦贵来说,在家门口干工程一年收入六七万元,原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整合涉农项目20余个,捆绑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亿多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推动特色种植养殖。2014年,杉坪村民人均收入已突破万元大关。
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多年来扶持核桃产业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户人均有核桃树191棵,2014年农民人均核桃现金收入达1.18万元。全乡92个小组已经全部修通村组公路,有1824户建了新房,有104户农户进城买房,农民购买小汽车200余辆,有1930户安装太阳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全覆盖。
贫困地区“三大红利”持续释放
在西南、西北部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开放红利正转化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口红利。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最后的人口红利就在贫困地区。近几年来,东部地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劳动力回流趋势明显,劳动力返回中西部家乡后,将进一步释放出人口红利。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提供更多人力资源红利。改革红利。一些贫困山区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进行试点,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开放红利。对于一些封闭的贫困地区,“开放”给经济带来的活力更大,甚至还可能“弯道超车”、后发先至。现“精准扶贫”中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节点,如今,“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政策“组合拳”,将为经济增长带来更多利好。
当前,扶贫难度的增加和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扶贫难度大。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顺应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这一趋势,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举措将成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轴”。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给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据新华社)
链接:驻村帮扶工作队基本对贫困村全覆盖
记者从近日在安徽省潜山县结束的全国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已向贫困村派出12.79万个工作队,派驻干部48万人,目前已基本实现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部覆盖。此次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强调,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讲话精神,建立健全扶贫责任体系,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做到认识跟上来、观念转过来、工作顶上来。要构建扶贫开发大数据、扶贫开发基层工作、扶贫资金筹措管理三个平台,建好用好驻村工作队,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