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陕西周至村民魏永军在雨中贱卖油桃,旁边的水渠里堆满了被村民倾倒的油桃。 用好支农惠农政策,助力金融精准扶贫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难题逐渐得到破解。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许多农民并没有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调查采访,与读者一起探讨和思考农产品滞销背后的原因。同时,作为主流媒体应加强社会引导,畅通信息渠道,让互联网和媒体真正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助推利器。
《农业科技报》作为一份已创办十五年的报纸,其新闻报道紧抓三农热点,贴近百姓生活。大部分报道以受众视角透析三农问题,将镜头对准农民,使他们成为新闻中心点,彰显出对农民、农民工的关心和尊重,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有关党政部门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农村环境污染背后的困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农村所面临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却处在高压瓶颈态势,农村环境问题仍层出不穷。2014年3月28日,本报记者走访了陕西蓝田、白鹿原等地,探究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采访中,记者发现过量使用化肥、牲畜养殖污染源难管理、城乡结合部的生活垃圾以及工业方面的污水排放、工业垃圾不能很好处理等问题都在加剧着农村环境污染。面对环境污染问题,西安市市容园林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补偿对农村环卫事业的倾斜力度,同时从源头抓起,促进城市垃圾的减量化,才能逐步遏制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保证农村群众的正常、健康生活。
“互联网+”改变传统农业
“手拿锄头满脚泥,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多数人对农民的印象。如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又是怎样的呢?2015年8月27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宁夏银川市永宁镇望远镇的武利中、安徽合肥肥东县的崔莹学和陕西蓝田县的杜彦邦,看他们这一群80、90后的青年创业者,如何放弃了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毅然走向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做农业。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他们有着比传统农民高出许多的学历,新思维、新模式成为他们这一群人的特点。他们虽然走着不同的农业路,但始终怀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和抱负——利用“互联网+”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现代农业。这其中包括1990年出生的杜彦邦,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滦镇承包了50亩地,建起了大棚,依靠科技手段种植奶油草莓。为了使奶油草莓销售顺畅,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把草莓销售同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双重经营,令他骄傲的是,利用互联网,他种植的草莓当年被北京、上海、深圳的客商订购一空。同时,他探索出的“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让农民通过科技手段致了富。
职业农民遍地开花
职业农民,是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2015年3月26日,由本报记者采写的《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让职业农民遍地开花——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侧记》一文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4年,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完成现代农业科技培训480余场次,其中1205人通过了考评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获证的农民技师们在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别让撂荒土地伤了“农”之“芯”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政治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这一举动拉开了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土地的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以地过活、以土为生的那个年代,土里掘金成为每个农村家庭的美好夙愿,也成为家庭生活品质提高的坚实依靠。
2016年3月25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受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低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市等因素的影响,土地撂荒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有近3000万亩。土地撂荒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大病灶。如何缓解愈演愈烈的土地撂荒情况?为此,记者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征兵。他认为,针对农村目前的土地撂荒情况,当地政府应在促进土地流转上下大工夫,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到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手里,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莫让信贷支农“卡脖子”
“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这句顺口溜,映射出一些地方农民对农村金融信贷状况的不满。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农业要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就必须获得金融业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金融支农惠农政策,一些地方的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比起农民的需求仍有不小的距离。如何做好普惠金融,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难题,任重而道远。2016年7月11日,本报记者在陕西渭南、杨凌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业融资难仍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采访中,长安银行咸阳分行行长梁保平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金融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状况。但若要彻底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需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