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宜川县云岩镇赵村的杨乐平指着一棵快要死去的苹果树很伤心 张海娃向记者介绍猕猴桃树坐果情况 受“毒奶粉”事件影响,奶农因市场不振,无奈选择倾倒牛奶 河口镇村民看着受旱的作物一筹莫展 产业发展不合理,令扩大生产的农民损失惨重 今年6月,陕西宜川县交里乡赤良村,云岩镇赵村、后集村等地果农在使用了某公司生产的化肥后,果树出现大面积枯死,损失惨重。该事件经本报报道后,宜川县委、县政府立即会同宜川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三家单位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所涉及的果农户数和涉事企业进行了调查。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特殊职能。十五年来,《农业科技报》聚焦一切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看似常态、群众却熟视无睹的难点、冰点,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告知受众,推动下情上达,完善决策。为确保监督报道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本报坚持实事求是、有原则、有分寸的报道方式,对每篇监督报道严格把关,坚决做到尊重事实、揭示本质。如《谁该为果农的损失买单》、《假种坑农害农何时休》、《谁能帮我讨回血汗钱》等监督报道,客观公正、事实清楚,呈献给读者一种直观和纪实的效果。这些监督报道一经刊发,有力地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帮助农民群众行使和保障了自己的权利,也使报纸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向坑农、损农者“亮剑”
1亩猕猴桃,7成是次果。2014年,对于陕西省眉县槐芽镇肖里沟村五组的张海娃来说,不是个丰收年,因为他家种的1亩“徐香”品种猕猴桃结的果子中约7成为次果。在其他种植户园里的猕猴桃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之际,自家园中面临的损失让张海娃无法承受。张海娃认为生产受损是因猕猴桃授粉时使用了某门店经销商售卖的“富士山”花粉导致,但门店经销商和生产厂家却另执一词。是何原因导致农民利益受损?当年6月10日,本报记者前往当地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果农、门店经销商、花粉生产厂家和猕猴桃专家,记者在本报2014年6月17日刊发的《谁该为果农的损失买单》这一报道中,分析了相关问题,也为农户接下来的生产进行了指导,最大程度的挽回了果农的损失。抛开报道单就假农资坑农、损农而言,其危害性巨大,农民朋友应提高警惕性。
关注食品安全我们在行动
在我国,食品安全类新闻的关注度一直很高。2008年9月30日,本报记者以2008年中国乳品制造商三鹿集团生产的一批廉价婴幼儿奶粉受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污染,导致食用受污染奶粉的婴儿(主要是农村婴儿)患上肾结石事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担忧奶制品安全为背景,前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乾县等地,从奶制品市场混乱、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工作不力等角度,采写刊发了《食品企业要用良心“瞄”准市场》报道。
报道刊发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在深受食品安全危机之困的中国,如何保障食品工业的农村战略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一场深刻、全面、广泛的质检改革以及彻底的问责机制。采访中,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奶农、消费者等,分析了我国乳制品在遭遇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农企等如何面对农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如何深刻认识农村市场特点,保障农村食品消费机制等,引发大家思考。
公众利益不容侵犯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它能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在本报2009年6月12日刊发的《抗旱好政策咋成雾中花》一文中,报道了当年陕西凤县下拨抗旱专项资金50万元进行抗旱,然而下拨到河口镇的2万元资金中,有一半变成了元宵节社火游演费用,另外的1万元仅有不到1800元用在抗旱上的事件。
报道中,本报切实履行舆论监督报道职责,围绕“抗旱好政策去了哪里”展开调查报道,做到了客观公正、事实清楚。本报通过与该县相关职能部门“摆事实,讲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建设性地推动了当地农民对政府事务的了解,间接地帮助农民培养了捍卫自己利益的意识。
让“农业老赖”无处遁形
收款时信誓旦旦,发货时就搪塞推脱。说起农资“老赖”厂家的嘴脸,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做农资生意的老朱(化名)既无奈又愤恨。虽多次往来于陕西和山东农资厂家之间,并将不发货且拒绝退款的“老赖”诉诸法庭并获胜利,为自己的辛苦钱奔走,但截至2016年2月2日,本报《谁能帮我讨回血汗钱?》刊发后,年近6旬的老朱还是没能拿到钱。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读者联系本报表达对老朱的关心,并批评“老赖”们既背离了以诚信为本的传统美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理应受到法律制裁。
本报在法院执法无果的基础上,采取媒体曝光的方式,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利用舆论监督手段对“老赖”们进行心灵制裁,给他们“当头一棒”。通过这种制裁,让失信者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下,从而督促他们尽快履行法定义务。这一举措是推进法治社会诚信建设的好举措,有利于构建“守信者昌,失信者亡”的金融生态。
助力涉农产业健康发展
陕西是国内羊奶生产的大省,奶山羊的存栏数、产奶量及羊奶质量均居全国首位。2009年2月27日,本报刊发了《一个朝阳产业为何走向没落》一文,文章从奶业全产业链入手,客观记录了陕西泾阳县高庄镇东风村奶山羊产业从高潮到低谷的真实情况,分析了陕西富平县奶山羊产业缘何一路向好,为各地奶业发展提供了提醒和借鉴。由于奶业产业链条长,本报记者历时数天,前往东风村和富平县,深入基层,采访了相关人士,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该报道向读者客观展现了东风村“一村一品”建设盲目扩大,无法善始善终,奶山羊合作社逐渐走向空壳,奶业产业链不健全、奶农利益受损的真实情况,从一个典型的奶山羊示范村的范本中看到整个泾阳县奶山羊产业的全貌;理性分析了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内外兼修,壮大产业链,才能从源头上维持产业的不断壮大,保证奶农的利益。